別人都在選各種學校我卻提不起興致
從17到19,三年的高中生活結束。大部分同學或讀了大學,或讀了中專,或選擇打工。但總能剩下一部分同學,他們不知道或者不急于告訴自己要去做什么,父母焦急,但是他們為自己選的路,總讓人提不起興致。
說個很真實的現狀。一位高考女生,愛好表演,因為家里和老師的拼命反對,她無奈放棄,后高考分數也十分不理想。擺在她面前的路越來越少,選擇也越來越重要。父母深知這一點,為她操碎了心,但是她哪里都不愿去。
和父母賭氣占一部分,其次是自己真的不甘心。
這個年齡的群體,雖然還沒有掙錢的能力,但是已經萌生獨立的意識,渴望按照自己的意愿、想法去選擇。雖然這種想法不成熟,還夾雜點理想成分,但他們非常清楚自己不要的生活是怎樣的,比如不想務農或者去工地打工,只是不知道如何才能做到,所以迷茫。
“當初和同學說好的去大城市”的美好愿望泡湯,除了接受現實需要一段時間,更多的是在這種境遇下不知道自己如何做出次優的決定。父母認知范圍的狹隘又加劇了這種“不知道”的迷茫感。
應對迷茫萬能三大法寶
那么,這種情況下我們如何應對呢?記住以下三點,無論你做出什么選擇,未來都不會差。不要焦慮,給自己留出時間
焦慮和無助只會讓迷茫的心變得更加迷茫。在緊急情況作出緊急決定,事后多半會后悔,因為都是在外界因素刺激下的應激反應,沒有考慮到內心的真實想法。就像我們女生買衣服,被導購一番狂轟濫炸后就掏腰包了,買回去穿了一次就束之高閣。
所以父母應該給孩子和自己留出空間和時間,讓孩子慢慢接受,慢慢想一段時間,更不要激起的逆反心理。也許在某一刻想通,他會選擇主動溝通。
我認識的一個同學,無論家長如何如何勸導,他都一臉生無可戀的樣子??删驮谀炒魏屯瑢W聊天的時候,了解到同學在學什么,他突然發現,自己也可以去學,還覺得挺有意思。
我們在一個愉快、積極的環境中,更容易靜下心來接收他人的信息。
除此之外,我們學會尋找收集外界信息的方法。好的方法是觀察周圍有類似情況人的做法,可以得到一些積極的啟示。除此之外,借助網絡信息、同學老師等做決策參考。
如果有可能的話,學習至少一種技能
無論你終的選擇是什么,請保證你未來要有安身立命的本事。尤其現在互聯網的發展,人工智能的興起,很多關于職業取代論充斥在網上。姑且不去論證它的科學性,但目前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機器人取代了相當一部分工人,簡單的重復勞動工作消失了。
所以我非常不建議放棄掉多年的腦力學習,去做服務員或者工人,而且未來要面臨隨時失業的風險。
如果為將來的職業選擇做打算,那么選擇學習的這種技能在將來的工作中可以體現我們價值和創造力。生來靠出賣勞動力養活自己的是工業時代,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信息時代,我們要站在時代的肩膀上去做出更有影響力的工作。
這個工作可以不斷挖掘自身的潛力,鍛煉我們的思考,發揮我們的創造力。當把帶有我們想法的產品或服務向家人展示的時候,我相信那又是一種不一樣的感受。
不要錯過體驗外面的精彩
馬云在首屆智能大會上的新演講,有一句話為精辟: 知識是可以學來的,智慧一定來自體驗。學可以獲取知識,習可以讓你得到智慧,人只有通過被電電過以后才知道這個電還是很厲害的。什么叫做聰明和智慧,聰明的人知道自己要什么,智慧的人知道自己不要什么。這個世界有太多的聰明人,我們在座絕大部分人問一下,你要什么,你肯定說我要錢,我要房子,我要什么,你都能說出來,但是不要什么,你五分鐘之內答不清楚不要什么,這是人與人智慧的差異。
馬云的這段話闡明了這樣一個思維邏輯:智慧來自體驗,體驗需要用生命歷經和感悟,而后知道我們不要的和不能做的,當我們知道不要或不能做的東西多了以后,我們自然而然知道該做的是什么,該利用的機會是什么。
十八十九歲的我們,這么年輕,不要錯過體驗更精彩的人生。
無論你選擇就業還是繼續學習,要記住我們要把握住的:一是體驗大平臺。離開家鄉,多去大城市體驗各種建設和發展趨勢,開闊視野,開拓思路。例如在城市中你發現,原來火車票還可以通過刷臉檢測,而你的認知還停留在人工檢票。
我個人會有這樣一個習慣,每到一個城市,都會體驗這個城市特有的服務,觀察并記錄下來,因為這很有可能對自己工作的改善提供一種新思路。有一次我去杭州,發現杭州地鐵的緊急解鎖裝置是安裝在地鐵車廂緊鄰車門內側。這跟北京地鐵大相徑庭,北京的報警裝置是在站臺上。一旦發生危險(北京地鐵多次出現屏蔽門和車門夾死人的事故)杭州地鐵內的任一乘客都可以進行操作施救。這種人性化的設計,體現了很強的用戶思維。
二是體驗專業的寬度。不要僅僅局限在某一個專業知識,而是多多涉獵其他學科知識或技能,增強專業的寬度。
雷軍大學畢業后闖蕩計算機市場。他涉獵范圍極廣,寫過加密軟件、殺毒軟件、財務軟件、CAD軟件、中文系統以及各種實用小工具等,做過電路板設計、焊過電路板,甚至還干過一段時間的黑客,解密各種各樣的軟件。
三是體驗不同的人文和思維方式。多參加社團或圈子,了解其他人做事的思維方式和想法。
雷軍是一個情商很高的人,熱衷于混圈子。畢業兩年的時間,他和各家電腦公司老板之間都成了熟人,成了武漢電子一條街的甚有名氣的人物。他創辦小米時還有其他6位合伙人,來自goole、摩托羅拉、金山詞霸、微軟等各行各業,但我們只記住了雷軍。要知道沒有他們的努力,也許沒有小米的鼎盛。
總有一條適合自己的路

小博給出的三條建議是基于這樣的邏輯:心態——不要焦慮,技能——有價值感的技能,思維方式——不要錯過體驗。
未來無論你做如何選擇,無論你做哪行、什么職業,心態永遠是第一位,它決定了你是否能做成某件事;其次是掌握技能,它決定了你是否能做好某件事;后是思維方式,它決定了你是否能把某件事做到極致。
其實,選擇沒有那么難,一切都是自己給自己設的限制。我從來沒有為選擇十分苦惱,一定的情緒的波動肯定是有的,當調節過后,理智分析后,發現一切都會柳暗花明。
所以,各位騷年們,加油吧!